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学科是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为依托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校从50年代初便开始结晶学与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矿相学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苏良赫、彭志忠、沈今川、潘兆橹、沈上越等一批知名教授,为我校材料学科的发展积淀了厚实的基础,同时开展了耐火材料、玻璃、陶瓷、铸石、金属基超硬材料等研究。1987年,由赵鹏大院士倡导、白士魁教授牵头开办“建材地质”专业,成立非金属教研室。1994年成立材料系,开始招收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1995年起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该专业自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先后建立了粉体工程、材料高温合成与制备、材料物质基础、显微结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材料性能检测等实验室。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
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原材料系实验中心和原化学系实验中心整合,建立“材化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2001年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成立,并建设了材料化学合成实验室和高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0年起,我校先后获得“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地质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岩石矿物材料学”博士点。
2007年建设教育部“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了“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为我校材料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学校为加大材料类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将物质结构实验室、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室、材料制备工艺实验室、粉体工程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室、复合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合成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实验室、材料电磁性能检测实验室、材料光电性能检测实验室整合,建成由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材料制备实验教学平台以及材料性能检测实验教学平台组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实验教学中心与教育部“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能源实验室”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开放,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验教学平台和工程素质训练基地。
近五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心先后获得了教育部修购专项资金、学校、学院实验室建设经费以及“211”学科建设经费等支持,投入资金共计1480万元,更新和添置了一大批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使实践教学环境与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此外,在教材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现代晶体化学》、《结晶化学》、《纳米材料科学导论》、《矿物岩石材料工艺学》、《结晶学及矿物学》、《金工实践基础》等6部教材,其中《现代晶体化学》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教材)一等奖,《结晶学及矿物学》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编校内实验讲义9本。
中心十分重视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建立了有效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极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心网络建设与管理,不仅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实时了解实验资源的使用状况,而且为学生进行实验预约、自主安排实验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中心主要承担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自主创新实验以及毕业实习等实验教学任务,同时承担涉及全校17个院系59个专业的工程素质训练等实践教学任务。中心还为本科生课外科学研究、本科生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实践训练平台和指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围绕材料专业“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的培养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开设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自主创新性实验系列,努力构建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渐建立了以“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自主创新性实验”为主线、重实践、重创新的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近五年来,我校材料专业本科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8项;获国家“挑战杯”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获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5篇;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77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
中心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先后与郑州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黄石东贝机电集团、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拥有了一支优秀的实验教学队伍,构建了从材料的“三结构”到“四要素”的“三层次渐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初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管理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